為深入研判“十五五”時期數字中國的形勢、問題與任務,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未來經濟研究院于近期共同主辦雙周政策分析會——“‘十五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新形勢、新問題及主要發展方向、任務與舉措”。與會專家認為,“十五五”時期我國數字中國建設需聚焦頂層戰略引領、數據要素改革、產業轉型升級與治理模式創新,以增強國家應對不確定性的數字韌性,夯實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指出,“數字中國”是我國信息化領域的最高層次戰略,它統領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各領域發展。“十五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內外環境高度復雜,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當前呈現出多重結構性變化:一是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數智新技術正引發“變結構、改內核”式的顛覆性變革;二是新舊動能轉換面臨挑戰,需防范5G、算力中心等新基建領域的盲目投資;三是需關注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數字化短板;四是國家、地方數據局系統成立后面臨的數字治理與協同機制難題,亟待通過頂層設計與創新實踐去破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蔡躍洲指出,當前數字中國建設的核心瓶頸在于數據要素流通與價值釋放。由于安全顧慮和激勵缺失這“兩道枷鎖”,各類“數據孤島”問題長期無法獲得根本性突破?!笆逦濉睍r期必須將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作為重中之重,通過“技術+制度”雙管齊下破局。在規劃方法上,應適應技術的高度不確定性,從傳統的“指定方向”轉向“監測引導”。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本質是在數據領域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面對數據產權這一難點,應淡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重點在落實“三權分置”中不斷創新,推動市場運轉。針對數據交易機構,應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作用,將場內交易機構打造為數據要素市場的基礎設施、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樞紐,堅持場內場外協同發展,并同步強化對場外交易中數據“黑市”的嚴厲打擊。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克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加速演進,將呈現“技術經濟范式”與“制度經濟范式”雙重疊加的趨勢。技術范式方面,“十五五”時期數字經濟將呈現兩個特征:一是關鍵技術成本下降將帶來廣泛應用;二是技術突破呈“群體性、不收斂”態勢,多學科融合成為常態。制度范式方面,涉及五個關鍵議題:數據產權、數字化轉型、消費模式、安全治理與考核機制。他建議,當前應加快推進數據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和產品經營權的實踐落地。數字化轉型宜聚焦優勢行業,分類施策,漸進落地。消費模式方面,“十五五”時期將邁向“信息消費+”時代,消費鏈有望重塑產業鏈與人才鏈。數字經濟安全已從網絡層面延伸至數據、經濟和國家安全,需系統布局、前瞻治理。為確保戰略落地,還需加快考核評價機制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小魯認為,人工智能在推動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深度偽造等新型風險,需加強前瞻治理。治理機制方面,建議由傳統體制向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轉型。在數據要素流通上,聚焦交易高成本的制度成因,可信數據空間可作為降低不確定性、提升流通效率、推動平臺型數據市場建設的關鍵抓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武玙璠提出,“十五五”時期,數字中國戰略應以提升國家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為核心,構建更具韌性的數字化發展框架?!笆逦濉睍r期我國將面臨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智能化全面賦能與數字公平等多重挑戰,亟須以高韌性數字基礎設施、統一高效的數據要素市場、智能消費驅動的服務業升級和包容共享的社會治理為重點,系統推進戰略任務和工程部署,建議以國家數字韌性為統領,構建統籌協調、協同高效的發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