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鼓勵理財資金入市和銀行理財收益整體走低的背景下,含權類理財產品近來表現搶眼。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存續的、由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的權益類理財產品中,超九成取得正收益。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受年內權益市場回暖的正向驅動,以“固收+權益”為代表的含權類理財產品,呈現出持續豐富的發展態勢,相關產品的研發與供給力度也將有所加大,建議投資者結合自身財務狀況和目標進行科學配置。
超九成收益率為正
據同花順統計,8月18日至8月24日,銀行理財市場共有3款權益類理財產品上新。權益類理財產品之所以不斷上新,得益于此類產品的亮眼業績。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初,市場上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存續公募權益類理財產品共46只,其中43只今年以來年化收益率為正,占比高達九成;在這43只盈利產品中,17只收益率突破10%,占比39.53%。
從管理機構來看,17只高收益產品呈現集中化特征:華夏理財管理數量居首,達5只;光大理財緊隨其后,有4只;寧銀理財與招銀理財各有3只產品入圍;信銀理財有2只產品上榜。
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隨著基本面觸底回升的跡象逐步明確,權益市場表現亮眼。前7個月,上證指數上漲4.89%,對權益類理財的表現形成較強支撐。當前債券利率已處于低位,投資債券的產品收益或持續下行,預計未來股票相對收益有望持續優于債券,權益類理財的認可度也有望提升。
政策利好 加大布局
在業內專家看來,今年來權益類理財產品的亮眼表現主要得益于資本市場回暖,疊加宏觀政策提振市場信心,推動權益資產估值修復。
2025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為銀行理財參與資本市場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前,銀行理財在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但新規實施后,理財資金可通過參與IPO、定增、ETF等多種方式布局權益市場,也為權益類資產配置打開了新的空間。
“在市場情緒邊際改善的背景下,上半年投資者對中高風險資產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不少理財公司順勢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以滿足客戶對收益提升的需求。”北京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行業整體呈現穩健發展態勢。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場存續理財規模達30.67萬億元,較2024年年末規模增長0.7萬億元左右,行業吸引力持續增強。從產品結構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仍占理財市場的主導地位,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場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規模達29.81萬億元,占比達97.2%。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報告認為,上述占比體現出理財市場對穩健型產品的發展偏好。同時,受年內權益市場回暖的正向驅動,以“固收+權益”為代表的含權類理財產品,也呈現出持續豐富的發展態勢,相關產品的研發與供給力度也有所加大。
“隨著政策持續推動與市場環境不斷改善,權益類理財產品有望迎來更大發展空間,未來將呈現漸進式擴容趨勢。”上述研究人士分析稱,政策層面引導理財資金加大權益配置的紅利正逐步釋放;產品端“固收+”策略將成為重要過渡形態,含權理財規模有望持續擴容;機構層面,理財子公司將通過加強與公募基金合作彌補權益投研短板,布局指數化及主題類權益產品,同時借助科技賦能優化資產配置與客戶陪伴服務,推動渠道創新以降低權益產品入市門檻。
明明也認為,加大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將成為未來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方向。在此趨勢下,強化權益投研人才隊伍建設,豐富權益理財產品供給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建議合理調整投資組合
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24日,理財公司共有25444只存續公募理財產品,其中316只累計凈值低于1,銀行理財綜合破凈率為1.24%。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破凈率分別為28.57%和4.5%;固定收益類公募理財破凈率為1.03%。雖然破凈產品數量處于低位,但破凈率有所上升。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報告認為,打破剛兌后,個人投資者需轉變理財觀念,更注重風險防范。首先,要認清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通過合理評估明確投資邊界。投資前要深入了解產品,清楚其投資方向、風險等級和收益特點,不被高收益宣傳盲目吸引。資產配置上,要遵循分散原則,不把資金集中在少數產品或品類上,搭配不同類型資產以降低整體風險。同時,要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動態,增強對市場風險的敏感度,合理調整投資組合,例如市場波動較大時,適當減少高風險產品配置比例等。此外,還要持續學習金融知識,提升投資素養,更好應對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后的投資風險。
“當前權益市場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呈現向好趨勢,但投資者仍需警惕市場波動帶來的短期風險,避免盲目追漲,建議分散投資,以應對短期波動帶來的影響。另外,在選擇產品時,建議充分了解產品說明書,明確投資范圍、投資策略和風險等級,結合自身財務狀況和目標進行科學配置。”有投資機構人士表示。
就理財機構而言,受訪專家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從投研能力、客群管理、產品設計等方面發力,進一步拓展含權理財產品市場。
比如,在產品設計方面,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建議,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構建“安全墊+收益增強”雙輪驅動模式,優化底層資產,增加存款、同業存單、高評級短久期債券配置比例,減少產品凈值的波動。同時,根據投資者不同的需求推出3個月、6個月、1年期等多期限產品,設置靈活的持有期和贖回規則,兼顧流動性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