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綠帶”橫貫中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廣西,全區林地面積2.4億畝。莽莽林海,是翻不過去的高山,還是群眾增收的希望之所在?有效盤活大山的綠色潛力,正是廣西林業發展的根基所在。
2022年,在廣西河池市的深山里,改革大幕悄然拉開。兩家國有林場作為首批試點,以“集體林地+國家儲備林+林票”模式、進村入戶新收儲林地為基礎,約定固定債權或股權分紅的合作模式,林農們首次嘗到“林權變股權”的甜頭。但推行過程中,分散林地收儲難、林農長期持票意愿不強等瓶頸問題逐漸顯露,一場更深層次的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7月23日,廣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上,首批8個“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2.0”項目掛牌,一場涉及2.5萬畝林地的林票改革正式啟動。
整個層面的“擴容”“優化”
何謂林票?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以林地林木資源為依托制發的具有可交易、質押、兌現和分紅功能的權益憑證。
“發行林票,意味著賦予林地林木資源以金融屬性,‘沉睡資產’變成了可以隨時變現的‘流動資產’。”廣西林業局林業改革發展處處長楊智強說。
“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作為廣西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創新,2022年發行的1.0版本主要聚焦如何整合分散山林、規模化林地收益的問題。
“1.0的主體是國有林場和單一的林農,可以說是1對1的模式。”廣西林業局林業改革發展處工作人員韋珍說,零散的集體林地通過國有林場收儲“小塊并大塊”后開展規模、集約經營,破解了分散經營效益低的問題,而林農不僅能得到流轉的租金,還能通過林票得到事先約定的股權或者債券收益。
但隨著實踐的深入,問題也逐步顯露。
“最大的問題是林農普遍長期持票的意愿不強。”韋珍說,因為林票發行主體是國有林場,為了保障林農的利益,林票兌現時間并沒有做限制;在對未來收益不確定的前提下,林票制發后,很多林農選擇提前兌現林票,國有林場通過林票融資的靈活性也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林票1.0也沒有降低國有林場收儲的成本。收儲對象變成單一個體的林農,林地持有面積小,要規模化流轉一片林地,林場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林調工作,這也導致發行主體通過林票合作增加現金流和擴大收儲規模的意愿不強。此外,廣西大量優質、連片的林地實際上已經實現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流轉,而這部分山林資源的盤活,才是新一輪深化集體林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更深層次的改革正在醞釀。2024年11月,《“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制度改革試點“提點擴面、提標升級、提質增效”行動方案》印發,林票2.0應運而生。
“2.0的標的從未收儲的林地,轉變成林場已收儲并規模化經營的優質林地資源,發行對象也從原本單一個體林農,擴大至林票項目所在縣域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從根本上來說,2.0并不是1.0的簡單升級,而是有著更多的理念更新。”楊智強說。
村集體經濟的“兩山”賦能
2025年7月23日,“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2.0”實現線上掛牌。據了解,首批線上掛牌的8個項目,涉及大桂山林場等8家區直林場及國有企業,覆蓋賀州、河池、防城港等多地。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靈峰鎮靈峰村、和平村以村集體經濟資金入股,參與了大桂山林場位于本村轄區范圍內的林票合作項目,項目林地總面積約5000畝,發行林票金額962萬元。
在此之前,靈峰鎮政府和村“兩委”班子在更穩妥的村集體經濟投資項目上已經尋覓良久。靈峰、和平兩村于2017年相繼實現脫貧摘帽后,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充盈起來。近年來,為了實現村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兩村做過不少投資,但產業發展收益不明顯。“養過田螺,種過辣椒,但效益都不太好。”靈峰村黨支部書記鄧偉鴻說。
靈峰鎮林地面積24萬畝,森林覆蓋率86%以上,可以說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一直以來,村民們依靠林地繁衍生息,如今,看得見的山林生長,再次成為村民投資的底氣。“大桂山林場很多林地本身就處于我們轄區內,通過這樣的合作項目,不僅盤活了村集體資金,也拓寬了群眾增收途徑。”靈峰鎮黨委書記佘金橋說,“除了流轉租金和分紅,村民們靠山吃山,還可以做護林員,收入渠道也更加豐富。”
通過林票項目,村里的山林不再“一租了之”,而是與村民們有了更緊密的聯結。“去林場就得從咱們家門口過,我們看著樹木生長,也會更加認真去查看林場生產安全。”和平村黨支部書記羅揚誠說。
這樣一份就近守護,對于大桂山林場來說彌足珍貴。“林票激發了村民們主動參與營林撫育、防火防災防蟲的積極性。”大桂山林場場長陳宗福說,通過認購林票,國有林場不僅增加了融資渠道,還有效破解“收儲成本高、負債率高”的困境。“通過林票融得的資金也能推動林場做更多有益的嘗試,比如我們創新的‘桉木+閩楠’混交經營新模式,推動經營模式向多元轉變,這些成果也能及時與村民們共享。”
“林票將山林的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銜接鄉村振興資金。”楊智強說,根據統計,通過近三年的探索實踐,廣西林農、村集體參與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改革的合作經營面積已達10.9萬畝,累計制發林票總額1.697億元,直接帶動參與合作的約1.7萬戶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全鏈條監管
據悉,首批上線掛牌的“林票2.0”項目共計打包發行單位已收儲經營的林地面積2.5萬畝、核算成本的林票發行金額5500萬元。
山林的潛力不止于此。“截至目前,全區規模經營的集體林地面積超過1500萬畝,其中13自治區直屬國有林場場外租地造林面積超過840萬畝,2024年木材采伐超過860萬立方米,每年采伐后需要更新造林的面積超過10萬畝,如果將其中大部分林地打包成為3%至5%分紅收益的林票項目,充分吸納村集體閑置資金、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等參與合作造林,以及進一步將這種模式推向市縣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將為林農增收、鄉村振興發揮巨大作用。”楊智強說。
在破解了“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后,如何保障林票流通性、最大程度發揮林業資源金融屬性?一個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必不可少。
“我們正在整合信息化管理服務方案,以期實現林票2.0從申請發行、審批、登記、制證等全周期的信息化。”北部灣交易集團業務負責人說,在全國范圍內,福建省三明市已經率先進行了相應改革,但是廣西林業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考慮到主要經濟樹種桉樹的生長周期更短,需要更多金融活水進入市場,交易層面也會更活躍,因此更需要建立一套自身的信任體系,解決林票受讓方和持有方之間的信任問題。
在設計中,除了林票交易的基本流程,林地生產管理過程的監控、林木交易及林票回購也是重要一環。
“在林農持票過程中,平臺可以展示林場年報以及林地生長預警,讓項目過程更加透明,持票者也更有參與感與信任感。在林木交易階段,款項也可先經過登結平臺,完成項目的閉環管理。”該負責人說,“如何實現全流程的監管,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經參調查線索征集郵箱:138107992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