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42家A股上市銀行貸款總額合計超18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89%。從各家銀行半年報披露的情況看,上市銀行在信貸投放總量穩步攀升的同時,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將金融活水精準導向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與薄弱環節。
信貸規模穩步增長 支持實體持續增效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42家A股上市銀行貸款總額合計為184.38萬億元,同比增長7.96%,較上年末的174.13萬億元增長5.89%。這一增長態勢與銀行業整體趨勢吻合。央行8月15日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68.6萬億元,同比增長7.1%,比年初增加12.9萬億元。
國有大行作為信貸投放的“主力軍”,貸款規模穩步增長。半年報顯示,6月末,工商銀行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30.1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8134.30億元,增長6.4%;建設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27.4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60萬億元,增幅6.20%;農業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26.7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8228.73億元,增長7.3%;中國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23.0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556.08億元,增長6.74%;郵儲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9.5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99%;交通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8.7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11%。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以工商銀行為例,該行主動對接“兩重”“兩新”“三大工程”等國家重點領域。2025年上半年末,境內人民幣貸款增量1.78萬億元,人民幣債券投資增加1.23萬億元。在支持區域協調發展上,工行縣域網點覆蓋率提升至87.4%,服務線上縣域鄉村客戶超1.94億戶;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重點區域,通過項目融資、產業支持等方式注入金融動能,如為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提供8億元項目融資,助力區域重大項目落地。
除國有大行外,股份制銀行也將服務實體經濟與國家戰略作為發展主線。以中信銀行為例,該行把落實國家戰略與信貸結構調整有機結合,堅持以金融“五篇大文章”為主線,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力度。該行表示,下半年市場信貸需求有望持續向好,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大多數上市城商行則憑借區域優勢,貸款總額實現高速增長。Wind數據顯示,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8家貸款總額較上年末增長10%以上。具體看,西安銀行以22.94%的增幅居首,江蘇銀行、重慶銀行、寧波銀行、成都銀行、長沙銀行、南京銀行、齊魯銀行也實現兩位數增幅,其中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貸款規模超萬億元。
錨定重點精準滴灌 金融資源匯聚科創綠色
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從投向分布看,6月末,科技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養老產業貸款、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2.5%、25.5%、11.5%、43.0%、11.5%,均高于全部貸款增速。微觀層面,半年報顯示,上市銀行在科技、綠色、小微、養老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在普惠金融領域,以國有大行為代表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下沉服務重心,加大對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例如,郵儲銀行持續優化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服務模式創新變革,聚焦縣域、社區、街區、園區、校區,滿足城鄉居民各類金融服務需求。截至2025年6月末,涉農貸款余額2.44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2萬億元,占客戶貸款總額比重均居國有大行前列。農業銀行普惠貸款余額4.2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431億元,增長17.9%;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8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962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有貸客戶數520.74萬戶,較上年末增加62.55萬戶。
潘悅 制圖
當前,在政策層面的大力推動與金融體系的協同響應下,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優化,上市銀行的金融資源也加速向科創領域匯聚。截至2025年6月末,建設銀行科技貸款余額5.15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18.78%,較上年末提升1.71個百分點;科技貸款新增7417億元,增速16.81%;服務科技型企業數量超30萬家。“建設銀行科技金融服務的定位是成為首選銀行,服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建設銀行副行長韓靜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浦發銀行則持續做強科技金融戰略第一主賽道。報告期末,該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超24萬戶,全國科創板上市企業超七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超八成為其客戶;公司科技金融貸款(人行統計口徑)增長超千億元,余額站上萬億元大關,位列股份制銀行前列。
此外,上市銀行不斷加大綠色信貸投放。以國有大行為例,截至2025年6月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6萬億元,重點投向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節能環保等重點綠色產業;農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5.7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6%;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5.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88%;中國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54萬億元,比上年末同口徑增長16.95%;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9586.3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59%;交通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過8700億元,較“十三五”末實現較大提升。
“貸”動消費新引擎 場景建設成重要抓手
今年以來,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及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政策相繼出臺,從供需兩端發力為消費市場注入動能。作為提振消費的重要力量,上市銀行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優化金融服務,加大相關領域信貸投放力度。
從個人消費信貸投放來看,多家國有大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年初實現兩位數增長。工商銀行持續開展“工享愛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大對消費者和商戶的金融服務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長10.2%;中國銀行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業務規模與服務客群實現擴面增量,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5.42%;建設銀行實施消費金融專項行動,個人消費貸款余額6141.9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62.99億元;農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5390.77億元,較上年末的4763.91億元增長13.16%;交通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3857.9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82%。
城商行中,鄭州銀行、重慶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突破200億元。截至2025年6月末,鄭州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06.95億元,較上年末的171.42億元增長逾兩成;重慶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200.34億元,較上年末的147.19億元增長36%。同處西南地區的成都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及其他貸款余額為251.06億元,較上年末的220.95億元增長13.63%,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及余額較上一輪規劃期分別增長超100%、120%。
作為消費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也展現出增長態勢。例如,工商銀行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透支增加216.5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8%;農業銀行信用卡透支余額9101.5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98%。
在提振消費的實踐中,商業銀行愈發重視場景賦能的價值。例如,建設銀行持續推進“建行生活”大額消費與小額高頻場景建設,支持“家生活”“車生活”等生態場景建設,促進生態流量價值轉化,助力客戶拓展與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平臺累計注冊用戶1.66億戶,帶動房貸、信用卡分期等個人信貸突破1400億元,承接發放172個城市56億元消費補貼金額,拉動民生消費超400億元,助力國家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渝農商行打造“國補”“文旅”等金融場景,信用卡及消費貸款余額超1500億元,增量規模居重慶首位。
記者注意到,在提升消費信貸的可得性與便利性的同時,上市銀行也著力于加強風險防控,確保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景武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將堅持以不推高經營成本、不破壞市場環境為前提,繼續加大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加強個人貸款產品‘入口關’管理,全面、動態、持續優化產品準入、制度規則和管理要求,加強個貸實質性風險的全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