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醬湯與中式湯、西式湯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料、湯分明,端上來后可以看到湯水清澈,海苔等料安靜地躺在碗底,波瀾不興,和一片混沌的中式湯、濃郁的西式湯都大相徑庭。天婦羅與烤制秋刀魚都是日本料理中的名菜,天婦羅是日式什錦油炸食品,將蔬菜,蝦類,裹以面粉,入油輕炸而成,口感非常不錯。生魚片的等級和牛肉一樣,隨不同身體部位而不同。一般的,魚腹部油脂最多的地方為最上等,稱為“大脂”;腹部靠近脊椎骨部位,叫“中脂”;背部靠近尾部的地方,叫“刺身”,價格最為低廉。 日本料理的壽司是用優質大米,煮熟后回冷,然后倒入特制米醋,拌勻,密封一夜,然后用來制成壽司。吃壽司,口味應由淡而重,先吃生魚片后吃壽司,這樣能更好地品味生魚片的美味。日本人講究“冷品趁冷吃,熱品趁熱吃”。不要一口氣點很多生魚片,生魚片在常溫下暴露過久,口感會變。 吃什么餐配什么酒在吃的藝術中很有講究,吃日本料理當然離不開日本酒。日本酒中,“冷酒”最高檔,其次是“燒耐”、“清酒”,十分甘洌爽口,在盛夏更是猶如甘露。 日本料理特點:有人這樣評價日本菜:它極其講究形與色,極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輪美奐,每一道菜都猶如中國的工筆畫,細致入密,更有留白,讓人不忍下箸。但卻都是冷冷的,決不以香氣誘人,一如日本的藝妓,冷艷異常,更如大和民族,外表就是一臉冷毅,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骨子里矜傲異常,飲食文化總是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特點,日本料理當然也是如此。日本料理就如同溫柔似水的日本女子,在秀色可餐和可餐秀色之間,讓人們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爽朗卻又朦朧的感覺。 日本人在飲食上有如下特點:菜肴質精量小,注重菜品的營養價值。一般不喜太咸、愛甜、酸和微辣味。習慣以米飯為主食。對什錦炒飯、紅豆飯、八寶飯、小籠包、水餃、湯面、炒面等很感興趣。副食愛吃魚類,尤為愛吃生魚片;還喜食牛肉、野禽、蛋類、蝦、蟹、海帶、瘦豬肉;也愛吃紫菜、茄子、白菜、黃瓜、蘿卜、竹筍、芹菜、西紅柿、菠菜、豆芽、青椒、菜花、洋白菜、鮮蘑、木耳和豆腐等;調料喜用紫菜、生姜、白糖、芝麻、醬油等。對涼拌、煎、炒、蒸、炸、串烤制出的菜肴較偏愛。欣賞涼拌海蜇、糟熘魚片、蠔油牛肉、北京烤鴨、咕老肉等風味菜肴。偏愛中國的紹興酒、茅臺酒,愛飲綠茶、紅茶。喜食哈密瓜、白蘭瓜、西蘭瓜等瓜類水果及蘋果、梨、香蕉、菠蘿、草莓等;干果受吃核桃仁、杏仁、腰果等。 日本國菜為生魚片 日本人自稱為“徹底的食魚民族”。日本捕魚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每年還要從國外大量進口魚蝦,一年人均吃魚100多斤,超過大米消耗量。日本人吃魚有生、熟、干、腌等各種吃法,而以生魚片最為名貴。國宴或平民請客以招待生魚片為最高禮節。 日本人稱生魚片為“沙西米”。一般的生魚片,以鰹魚、鯛魚、鱸魚配制,最高檔的生魚片是金槍魚生魚片。開宴時,讓你看到一缸活魚,現撈現殺,剝皮去刺,切成如紙的透明狀薄片,端上餐桌,蘸著佐料細細咀嚼,滋味美不可言。 日本人的醬湯 醬湯是日本人喜愛的食品。它是用大豆經過發酵制,有蔬菜、豆腐、香菇及海味等煮制而成的。醬湯以醬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質,營養豐富,味道較咸。在日本,人們甚至把醬湯視為“母親的手藝”,可見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飯就醬湯吃,是日本傳統式的早餐。 醬湯在日本也有著悠久的歷史。8世紀初,隨著佛教從中國的傳入,醬也從中國傳入日本。它先在寺廟與宮廷中興起,后在民間被廣泛食用。現在日本研制生產了各種速成醬湯,可用開水沖食,并且便于攜帶。由于醬湯制作容易又富有營養,日本軍隊也很重視這種傳統食品。 日本的飲食文化“梅干” “梅干”象征著日本國。為什么呢?因為把紅顏色的梅干放在最簡單的攜帶食品—盒飯的白米飯的中心,就成為日本國旗了。“梅干”,也就是“鹽漬黃梅”是日本傳統的咸菜食品。 梅子本來有“解除三毒”的作用。“三毒”是食毒、血毒、水毒。就是說梅干有抗菌、殺菌、解毒、調整胃腸的作用,除此以外還有因檸檬酸與疋克酸的效力而活代謝、活血脈,加強肝臟與腎臟的機能,將體內的乳酸等排出到體外,消除疲勞。 暈車時也可用。只要把梅干放入嘴里就可以。 喝醉后到第二天還感不適與感冒時喝梅干茶也有效。將一個梅干放入杯子,把它用筷子搗碎后,往那杯子里倒熱茶攪拌,然后喝梅干茶。療效顯著。(本文圖片來源于Pconline攝影部落) |
賬戶未綁定手機號
綁定 ×